1 引言
1.1 柔性研究现状
随着柔性概念的提出和展开,有关柔性的研究已经由企业柔性的整体分析深入到技术柔性、财务柔性、组织柔性、经营柔性、制造柔性等方面。其中组织柔性的研究由不同落脚点逐渐分化成两个方面:组织结构柔性和个体柔性。前者侧重于从组织体制和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组织柔性,而后者则从劳动者个人对社会适应的程度来分析组织柔性。
1.2 当前有关人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劳动者按供求关系流动和配置。因此,劳动者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难以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如何培养劳动者的社会适应性,是当前关于人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与劳动者社会适应性有关的研究早已有之,比如教育学领域内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组织行为学中的“社会人”的分析和人性激励,国家就业部门开展“再就业工程”讨论、人际关系学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没有紧扣个体与环境的联系以及个体本身的动态变化和动态适应,而是静态地或弧立地看个体发展,如德育观、素质论等。因而在一定程序上忽视了个人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个人对社会的适应等问题的研究。
2 个体柔性的分析
2.1 个体柔性定义
个体,在本文中指劳动者。所谓个体柔性是指劳动者适应社会环境改变的能力,也就是根据环境的改变相应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分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主要指个体对改革的适应力。
2.2 个体柔性的内容
个体柔性的内容体现在:1)个体对环境状态的适应能力;2)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个体无法改变社会,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个体通过改变自身知识结构、行为方式来适应社会,因此分析个体柔性就落脚在个体的特征上。劳动者是体力、智力、情感等因素的综合体,个体柔性的内容与三者有密切关系。人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能力不是绝对的、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结构,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变动和一定结构上的分布,这些范围和结构就决定了个体柔性。对于环境状态的适应能力,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主要体现为体力结构、智力结构、情感结构上的各种能力。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主要是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它最终促成体力、智力、情感三者内部和三者之间的能力分配。
(1)体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力量、灵敏和感觉三个方面。三方面可衡量个体的身体素质,在体力上指体质;在心理上表现出的是心理素质。对社会的适应体现在体质和心理素质之间的结构搭配和各自的内部强度。
(2)智力结构。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其中知识又可分为常识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观念)。在个体柔性中体现出的不仅是三者的绝对量多少、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结构搭配,还包括知识和技能更新的程序。
(3)情感结构。情感因素是发挥劳动者智力因素的催化剂和激素,它的表现不是单一的,常常表现出多面性,并且常常相互转化。劳动者的情感在一定的结构上分布着,主要是指如下几个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对立:原则性和灵活性,严肃与活泼,宽容与严厉等。在坚持规章制度原则性时,也要兼顾灵活性,适当变通;严肃的同时,不能过于死板,适当活泼,营造轻松的气氛;严厉要求他人时,也要宽容。这样组织才不至于因呆板而没有创造力,也不至于因过于放松而没有凝聚力。
(4)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从未接触的新鲜事物,个体不会全然排斥丝毫不与接受,也不会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经历从陌生、接触、了解到深入、领会、接受的过程。又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如能迅速掌握和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适应新的环境大有好处。所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个体柔性的重要内容。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即使工作内容与本专业无直接联系,也能很快适应,其原因就是因为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有良好的能力,却能很快学会所需的知识。
2.3 个体柔性的划分
根据适应的对象将个体柔性划分为:对环境的适应(时代、行业、职业、社会观念等)和对周围人的适应。前者又可划分为两个方面:①对时代的适应(宏观);②对不同岗位的适应(微观)。对时代的适应,主要指对当前高新科技产品的使用掌握,对社会新观念的接受等等,与具体的工作岗位和人际关系无直接关系;对不同岗位的适应,体现在对具体的与岗位有关的知识上,包括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潜在能掌握的知识、技能。
从时间上看,对时代的适应是个体柔性的纵向体现,对不同岗位的适应则是个体柔性的横向体现。从适应对象所处位置上看,对时代的适应是个体柔性在宏观内的体现,对不同岗位的适应则是个体柔性在微观范围内的体现。纵横、宏微和与周围人感情上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织成个体柔性网络。
3 个体柔性的衡量
3.1 对时代适应能力的衡量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为衡量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衡量是最有效的。而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方便分析,我们以技术进步发展曲线代表时代发展的曲线。
如下图所示,假设技术进步曲线为(1):T=f(t)表示技术关于时间的函数,技术进步的曲线和有关数据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资料获得。在曲线上转折较大的地方,表示当时技术更新较快,对社会的冲击也较大;曲线上平缓的地方,表示当时技术发展缓慢社会发展平稳。假设某个体的动手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知识更新步调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那么他掌握知识的曲线应与技术进步发展曲线一致,对时代变化的适应力达到最大。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不能奢望其走在时代的前面,与时代步调一致已是最佳。假设个人更新知识的曲线为Y,则Y≤T永恒成立。在这里,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先锋作用的优秀人物不在研究对象之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他们通常处于非常特殊的境地。
假设个体更新知识的曲线是(2):Y=(A+Bt)l-tg(t)
A:表示人类的本能(一出生就具备的能力);
B:表示更新知识的程度;
l-t:表示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贬值,时间越长,贬值程度越大;
g(t):表示个体学习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g(t)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不同的个体g(t)不同。如果个体有上进心,能接受新知识,那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会越来越大,即g(t)越来越大;如果个体没有上进心,不能或不愿接受新知识,那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会越来越小,即g(t)越来越小。正因为如此,所以g(t)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当g(t)>l -1时,(A+Bt)l -1 g(t)才不是越来越小,这也就说明个体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当g(t)<l -1 时,则相反。参数B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长期废置不用、记忆力减退等,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可能会忘记许多,当时代变化时,又不随之更新,这种个体B为负,这就导致Y为负。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僵化思想侵袭许多人的大脑,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其B为0甚至为负,导致跟上时代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许多人感到不适应社会的原因。nextpage
为体现出变化程度,需求对t时间求导,然后再比较两者大小。可用如下表达式来表示两条曲线变化的相关程序F11:
F11为在某一时刻个体更新知识的能力与社会变化的比值,虽然个体所更新的知识不可能超越时代,但是个体更新速度却可能超过时代的发展变化速度,因此F11可能大于1,但是仅仅看个体变化速度是不够的,它仅表明个体进步或退步的变化程度,却忽视了个体当前所掌握的绝对知识。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其变化速度很大,但是他所学习的知识与人类社会目前已积累的知识相比,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事实也很明显:小学生的柔性并不好。因此还需要另一表达式F12:
对时代适应能力的衡量量F1可以定义为式(5),它既体现出个体的变化速度,又体现出个体在当前掌握知识量的程度。
F1=F11×F12 (5)
在此,对F1值具体分析如下:
1)F1大于1,必然有F11>1,而F12>1,表明个体知识更新步调非常快,但是所掌握知识与社会积累相比太少,个体处于完全学习状态,所学知识还远远不够;
2)F1为1,并且有F11=1,F12=1,表示个体知识更新步调与社会技术进步相一致,并且基本掌握代表时代进步的技术和观念等,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表明个体完全良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3)F1等于或小于1但大于0,有几种情况:①F11>1, F12<1; ②F11=1, F12<1; ③0<F11<1, F12<1; ④F11<1, F12=1。情况①与第1种类似,只是个体知识更新步调放慢,所掌握知识有一定积累;情况②表示个体知识更新与时代步伐一致,所掌握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不够;情况③表示个体知识更新步调慢于时代变化,所掌握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情况④表示个体知识更新步调放慢,所掌握知识基本代表时代发展,说明个体无法跟上当前时代的最新变化趋势;
4)如果F1小于0,必有F11<0,表示个体知识更新步调完全跟不上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情况不正常,表明个体自身无法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发展。
关于这个模型,参数A一般相差不大,除非是有先天性的疾病;参数B取决于个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和上进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B值;g(t)也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值。
3.2 对不同专业和岗位适应的衡量
对不同专业技术和岗位的比较,要注意如下几点:1)要把技能供给和技能需求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单纯看掌握了多少技能,其中有些技能属于淘汰的方向或者行业就业人数已经饱和,那么这样的技能无法适应社会。例如中国纺织行业大量纺织工人失业,不是没有技能,而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2)从社会发展长远来看,不同专业的技能,社会需求量不一样。打字人员和编程人员相比较,编程人员很容易找到工作,而打字人员则较难。因此我们在分析技能时,不能仅仅从数量上把握,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潜力进行考虑。由此可见,掌握一两门引导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能有效增大个体柔性。
假设社会对不同的专业技能需求矩阵为S。为便于同一比较,没有用具体的量表示需求,而是用1表示需求,用0表示不需求(假设社会岗位只分成7种职业),如:S=(1, 1, 1, 0, 1, 1, 0) T。对于个人而言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知识的不断扩张,只可能学习和掌握其中部分技能,对应的职业供给矩阵为I,如I=(1, 0, 1, 0, 0, 1, 0) T(有1的地方表示会这门技能,为0的地方表示不会这门技能)。由于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态地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不会的技能(比如I矩阵中为0的技能)能通过学习迅速掌握,即使目前不会,也能认为个体对该技能有良好适应力,假设由g(t)或个体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可以得到矩阵dx(对于已会的技能,dx i值为0;对于不会的技能有dx i,0<dx i<1,不能为1是因为个体要花时间去学,不是已经掌握能立刻上岗)。在专业技能需求矩阵S中,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导致不同的技能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也即7种专业技能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其权数为:dw=(w1, w2, w3, w4, w5, w6, w7)。其中w1+w2+w3+w4+w5+w6+w7=1,不同专业技能的权数大小为某专业技能的需求人数与总需求人数之比:
w i=[SX(]D i〖〗D〖SX)〗(i=1…7)
对不同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力的大小可由如下表达式表示:
F2=dw×I+dx×I (6)
前面的表达式表示对掌握的技能结合市场环境所得出的适应力,后面的表达式表示对未掌握的技能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所得出的适应力。总之,F2是在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基础上,紧扣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衡量个体适应不同专业和岗位的能力。由(4)式可以看出,要具有对不同岗位的良好适应能力,掌握社会需求权数大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有效提高自身柔性的方式;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对提高自身柔性也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可看出F2最大值为1,但要达到1几乎不可能。
3.3 与周围其他个体的适应的衡量
由于人的能动性、性格上的复杂性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难衡量的。因为人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关系,为简单起见,把与个体有生产关系的群体作为对象来考察个体柔性,本文中以单位为背景来考察对其他个体的适应。我们不从心理素质上,也不从个人品行上考虑个体柔性,而是依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角度来考虑,简单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好关系、一般关系、无关系、有矛盾关系四种。无关系在此我们不做考虑。好关系又可根据关系形成的原因划成三类:1)思想上的交流形成的朋友,象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任何压力都无法隔断的,这种类型的好关系是最为牢固的;2)由于共同的爱好而形成朋友的,与前者相比,稳定性稍差;3)由于利益上的关系而形成的朋友,这种关系最容易破裂,可信度低。一般关系对个体在一定组织中的适应力并无多大的影响,矛盾关系则在一定程序上干扰个体的组织活动。
由以上分析,假设群体中有N个个体,其中1)种关系的朋友有M1个,2)种关系的朋友有M2个,3)种关系的朋友有M3个,由于不同的关系稳定不一样,因此在考虑友好程度时,应赋以权数:W1、W2、W3。W1应为1,这种关系最牢固,其余两种都有水分,三个权数之间应满足如下关系:1=W1>W2>W3。由于一般关系对个体的适应力并无多大的影响,其权数设W4为0,该种关系人数为M4。矛盾关系在一定程序起着负面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柔性,因此设其权数W5为负,人数为M5。
由以上数据可以衡量与周围其他个体的适应力:
F3=[SX(](W1×M1+W2×M2+M3×W3+M4×W4+W5×M5)[]N[SX)][JY] (7)
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不断变动的,有的人从一般关系成为好关系,有的由好关系破裂成为坏关系,因此F3只能表示目前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并不能体现出变化关系。但由于关系变化具有不稳定性,本文不过多分析,依旧以F3做评判人际关系能力的参考。
以上已对个体柔性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衡量,由于三者针对不同特征的群体要求,因此三者有不同的权数,假设分别为fw1、fw2、fw3,则个体整个柔性可由如下表达式给出:
F=fw 1×F1+fw 2×F2+fw 3×F3 (8)
不同岗位,从横向上看,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之间对三者的权数要求不一样;从纵向上看,上下级之间对权数要求也不一样。级别高或偏向于管理岗位的fw 1和fw 3较高,级低或偏于技术岗位的fw 2较高。
3.4 对其他影响个体柔性的因素的衡量
一般而言,(8)式即可确定个体柔性,但是带有特殊特征的个体,由于社会持有特殊的看法,在一定程序上也影响着个体柔性的整体大小。如女性,在找工作或就业时,由于其生理条件和体质的原因,许多的岗位和行业都不能胜任,常要休假或因哺乳等影响工作,因此有许多单位不愿接纳。假设社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占k1%,那么女性个体柔性F=k1%(fw 1×F1+fw 2×F2+fw 3×F3)。对于老年人,许多单位都不愿雇佣,这与不能干重活或负荷过重的压力、体弱多病、易增加单位负担等原因有关,因此年龄大的人(55岁以上)在分析其个体柔性时也应乘以一个权数,假设持有这一观念的人们占k2%,则F=k2%(fw 1×F1+fw 2×F2+fw 3×F3)。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个体柔性如收入、家庭等,在此不多加讨论,以k3%来代表这些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个体柔性的大小应由如下公式来计算:
F=k1%×k2%×k3%(fw 1×F1+fw 2×F2+fw 3×F3) (9)
(对于男性k1%为100%;对于一般年龄层次的人k2%为100%;至于k3%要根据具体情况估量)
4 结束语
本文对个体柔性加以介绍,最切实的目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政府官员能对个体柔性引起重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好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校学生能从提高自身柔性出发,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优化自我体力结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培养学习、接受能力,减少失业可能性,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