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瓦特蒸汽机喷射出的第一股蒸汽将人类带入工业化时代时,每一个试图在人类历史画卷上镌刻下属于自己篇章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建立起了一个强大而完备的制造业体系。
无论是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还是如今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不管是曾贵为“两超”之一的苏联,抑或是两次从战火废墟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德国,都概莫能外。
遗憾的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差不多二百年的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曾经缔造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因为自己的固步自封,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正因此,中华民族便对“没有工业,最多只能是富而不强”的道理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尽快建成一个工业化强国,便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夙愿。
六十多年来,新中国不仅在前三十年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后三十年通过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凭借着自身的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头衔揽入了自己怀中。尽管仍有不小差距,但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虚拟经济的浮华遮迷住双眼的发达国家决心重振它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日本大地震、金砖国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昭示着新一轮国际产业链变革已经到来,全球经济格局也迎来一场全新的洗牌。
现在,对中国而言,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不同的是,这个过去的文明古国在新一轮工业化进程中第一次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也第一次拥有了超越对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