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大半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教学生怎么做零件。”9月7日,说起自己的教学生涯,刚刚获得“‘出彩河南人’2023最美教师”荣誉的涂勇感慨。
57岁的涂勇头发花白,身材高大,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潜心执教30余年,情系铣削,参与并见证了我省乃至全国数控铣削行业的发展历程。
“大到火箭航母,小到零件加工,都需要用到数控铣技术。”涂勇说,这项用途广泛的基础技艺,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直接体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控铣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当时,为与先进生产力接轨,学校为涂勇配备了一台9G内存的笔记本电脑,专门供他指导教学。然而实操中,笔记本电脑需要安装铣床专用的编程软件,复杂的安装程序难住了大伙儿。
没有资料可查,没有教辅书可供参考,也没有相应的专家指导,涂勇拿着编程安装说明,在不眠不休研究了三天三夜之后,终于安装成功。
“没有其他捷径,就是死磕,一遍不成两遍,两遍不成三遍……”涂勇说,学机械的自己做事比较“机械”,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不顾一切坚持到底。
凭着这股韧劲儿,涂勇渐渐成为业界的“金牌教练”,他指导的学生不仅在省内及国家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还最终站到了国际舞台上。
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国选手从2011年开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却始终与冠军无缘。2014年起,涂勇作为专家组成员,开始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赛区的选拔和指导工作。
世界技能大赛对选手水准有着极高要求。“好比厨师选刀切菜,肉切多厚厨师靠的是感觉,材料削多削少,靠的是选手对刀具的了如指掌和精准测量。”涂勇说,世界技能大赛要求误差控制在0.02毫米内,这意味着选手的“刀工”要比头发丝还细。
在毫厘间“雕刻”钢铁并非易事。涂勇经常告诫学生:“数控铣削没有难懂的技术,关键在千锤百炼。”
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的冲刺阶段,涂勇和他的团队陪着选手没日没夜地训练,困了就在铣床边靠上10分钟,实在不行,就用冷水冲冲头继续坚持。夏天的时候,车间和实训室的蚊子特别多,一个晚上实训室能用掉4盘蚊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8月11日,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涂勇指导中国选手张志坤与各国选手在数控铣项目开始为期3天的较量,经过三坐标精密测量仪的科学判定,张志坤以99.7分获得金牌,这是世赛数控铣项目的最高得分纪录,也是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摘得的首枚金牌。
中国选手的夺冠打破了德国、日本、韩国多年来在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轮流坐庄”的局面。后来,在涂勇的指导下,杨登辉、田镇基、周楚杰等3位选手在第44届、第45届、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相继获得金牌,实现中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四连冠。
“一生只为打磨一项技能。”涂勇说,这辈子过得很单纯,就只做了教书育人这一件事,但他会竭尽全力把这件事做到最好。
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