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媒体调研行,走进增城仙村镇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广州设计之都等,探寻村镇工业集聚区的“蝶变”之路。
增城区:
拿地即开工 村级工业园改造“加速跑”
近日,记者来到增城区仙村镇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了解到,原来的低端产业不见了,工程队在经过平整的场地上进行桩基施工。“项目一期已于今年3月动工,等到明年,这里将变成一栋栋定制化的厂房。”仙村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增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村镇工业集聚区,多数存在着“在园企业规模小、规划空间布局乱、生产质量效能差、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总面积接近800亩,是增城面积最大的村镇工业集聚区。
“它的位置紧邻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穗莞深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上,区位优势很明显,但各项产出指标却‘少得可怜’。”仙村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继续介绍。整个园区村集体物业面积不到20万平方米,容积率仅0.34,在园企业26家,主要以一些物流仓储、建筑材料制造等低端产业为主。2021年园区企业总产值约1.4亿元,年纳税总额不到600万,亩产税收仅7000元,改造需求十分迫切。
“久旱恰逢及时雨”。去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土地规划管理若干措施(试行)》,并选取了首批9个项目纳入市试点清单。仙村镇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项目纳入了首批9个试点项目中,并且是试点清单印发后第一个完成实施方案审批、用地报批、公开挂牌的项目。
“首先,根据全区一盘棋统筹,明确上境村项目以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导入一批汽车产业中小企业,着力构建汽车全产业链集群,补齐珠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短板。”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坚持以产业项目落地为驱动,紧盯项目土地整备、方案审批等关键环节,确保务实高效推进项目落地攻坚。上境村项目仅用1个月左右时间即完成从报批组卷到用地批准,跑出了用地报批“加速度”。
待改造完成后,这里将形成产城融合发展轴和园区生态景观轴,打造产业办公商务区、智慧产业体验区、能源汽车体验区以及科创数据设计区四大特色发展片区。截至目前,项目入园企业共12家,其中规上企业达7家,国家高新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瞪羚企业1家。园区计划2025年投产,产业空间载体由不到20万平方米增加至超100万平方米,年产值预计达83.4亿元,年税收预计实现3.34亿元,相比改造前分别提高60倍和63倍。
白云区:
开通企业服务车 打造设计产业聚集高地
“优质企业纷纷入驻广州设计之都,业内大师纷至沓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数字芯片设计、时尚设计等设计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白云城投设计之都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曾经“小散乱污”扎堆的黄边村村级工业园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集聚地”。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充分利用城市更新政策,通过采取“村级工业园改造+土地收储+留用地落地”相结合的方式,既新增了国有用地,又保留了部分集体用地;既构建了高端产业载体,又改善了村民收入和人居环境。
广州设计之都整体改造完成后,预计年产值将由原来的5000万元提升至超百亿元,税收超20亿元。村民方面,原村级工业园22万平方米无证物业,改造后预计村集体物业将获得36万平方米有证物业,预计租金收入达到原来的3倍。
此外,白云区为广州设计之都进驻企业提供办公用房租金补贴,减轻企业进驻成本;开通企业服务车,为提前进驻广州设计之都企业解决交通难问题。
累计改造超33平方公里,预计新增年产值730亿元
村镇工业集聚区,又称村级工业园,是广州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制造业发展历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19年摸查数据,广州全市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村镇工业集聚区共有2705个,集聚了约中小微企业20万家。不过其“小、散、乱”特征明显,导致产业低端、空间效益低、品质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严重制约了村镇工业集聚区的发展。
为有序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工作,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相关部门,促进蓝图型规划向实施型规划转变。例如,高质量编制《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精准把脉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提出总体目标、实施策略和路径,分区分策分步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
2022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多种改造方式和实施路径探索,提出历史用地手续完善、用地指标和规模支持、产业用地配套设施比例等方面政策创新,并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开展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工作,通过试点项目遴选实施,形成示范效应,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已发布2022年、2023年两批共16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清单。试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64公顷,预计可提供约11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新增产业载体,实现工业总产值约811亿元,贡献税收37亿元,产值、税收较改造前提升约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