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的青涩、满眼的憧憬、却有超出同龄人的沉稳,只要谈起数控技术整个人都会散发出无限活力和能量,他就是航天三院159厂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刘长坤。工作中他不仅能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还能在工作中推陈出新,改进工艺文件、优化数控编制,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
勤奋学习 努力专研
刘长坤出生在沈阳,小时候每天放学都会路过沈飞集团,会驻足好奇的向里张望好久。凭借从小到大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执念,辗转汽轮机厂、压缩机厂、发电厂后来到159厂,他立志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永不生锈”听着虚,却恰恰成为他的真实写照。刘长坤入职没多久,周围的同事就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他每天的工作思路非常清晰,个人工作计划一张表上清楚的列出当月各项任务,并标明优先级,逐条攻克。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细致地罗列着工艺方法、编程技巧、加工参数、设备问题等一系列内容。小本子已经泛黄了,但打开一看,里边的字迹工工整整,做了很多标记,布满了他电光火石的灵感与建议。而且节假日他也不肯错过给自己充电加油的机会,如同一颗铆钉一样铆在岗位。
“坐在我旁边的长坤怎么那么拼啊,我都没见他中午睡过觉,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工作!”新来的工艺员小刘曾好奇的问同事。“长坤,夜都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呀?”看门的朱师傅看到楼上工艺组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上楼来看看情况。“我记录完今天这个零件的加工参数就走,等我整理完,发给大家看看。”长坤一边回复一边继续伏案疾书。车间一百多个人,朱师傅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小伙子印象尤其深刻,觉得他身上一股拼劲儿。
“做一件事就要耐得住寂寞,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刘长坤不仅是个“加班达人”,还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某零件产品批量大、任务紧,孙师傅周六日过来加班,他也主动跟着加班;孙师傅倒夜班,他也一同倒夜班,毫无怨言。就这样他凭借对自我的不断要求和在专业技术上的不断进取,练就了一身扎实精湛的本领,在入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承担多个大型零件的工艺规程及数控程序编制,申报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十余项。
集智攻关 勇于创新
勤于思考的刘长坤除了完成生产任务外,还积极参与技术改造及革新优化工作。他知道,数控加工这个行业,不仅需要埋头苦干,更需要创新巧干。针对各种零件加工的不同特点,他总是想尽办法,创新解决加工瓶颈问题,成为大家口中的“技术牛人”。
刘长坤先后承担多个重要产品的研制加工任务。如某异型零件加工,该零件结构复杂,加工要素多,加工过程容易变形,时间紧任务重,压力非常大。为缩短周期,他对零件结构仔细分析,从刀具的选型、工装的设计和切削参数的优化都进行一一思考,制定了加工方案,优化了数控程序。为此,他连续多天加班到凌晨,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思考程序的刀路是否合理,把灵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第二天继续尝试优化,就这样最终顺利完成了该复杂零件的研制加工,用时由15天缩短为9天,切削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批次节约成本约5万元。
像这样的技术难题和生产问题还有很多,刘长坤总是把每一次生产任务都当做一次机会,主动承担关重零件的加工,积极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摸清材料特性和加工难点,反复实验,反复跟产,将实际和理论有机结合,完成了多项工艺技术攻关,解决了许多复杂零部件的高效数控加工难题。在车间,无论是程序问题、刀具问题还是装夹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长坤的身影,而问题总在他的细致分析后迎刃而解。“我喜欢琢磨,业余学习一些数控知识,编程软件,没事就学一下,帮自己扫盲一下。”他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在跟产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成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车间孙师傅曾说:“长坤办事严谨细心,学习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很喜欢琢磨。他在车间实习的那段时间,我正加工某个零件骨架,虽然他是负责技术的,但他都主动自己装夹、找正、运行程序。”
高手如云 进步飞快
刘长坤是一个倔强不服输的人。在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初次参赛的他与搭档陈月一同代表单位参赛。此前并不相识的两人配合默契,在理论、实操两个模块的对决过程中,他主要负责三维建模、机床装配、仿真以及三维激光扫描等部分。3天激烈的比赛,长坤沉着应战,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经过重重闯关,在来自全国选送的56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以高于亚军1.2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数控系统与工业软件应用技术赛项冠军,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长坤入职以来,他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是呈指数形式递增的”分厂领导如是说。当大家夸赞他来工艺组不到一年就拿到了全国冠军时,他淡然地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刘长坤的身边高手如云,比他提前几年入职的郭思东、尹冬冬都是全国技术能手;车间更是不乏有辛东、史文涛这样的大国工匠......他自己说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自己身边的这些高手,有他们的指点和帮助,他进步的特别快。因此他也从不吝惜自己的技术和诀窍,总是乐于把经验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对于同事的棘手问题也总是主动帮忙。最近,他手头又多了几本激光扫描、数控加工仿真的书,在他的带领下,全组工艺人员都学会了使用三维扫描软件,为分析零件余量、建立加工基准提供了新途径。
他说在这里工作有一种“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氛围,大家都乐于将自己琢磨出来的经验、技巧更多的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成为一群人的“智能库”。作为年轻一代,刘长坤重视这些分享,也乐于分享。这大概就是航天事业越来越好的秘诀,靠得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而这种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精神。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代表着荣誉和技术的巅峰,但同时也意味着比赛之路的终结,按照规定,获得该称号的人员今后不得报名参加曾获奖的赛事。面对荣誉,刘长坤很淡定。“对我而言,这是荣誉,是肯定,也是过去式,更是一种责任。我会尽全力把现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不负师傅同事对我的指导,不负领导对我的信任,不负企业对我的培养。”(中国航天三院159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