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披露,在全球市场上,弘亚数控与德国豪迈集团、意大利SCM等知名巨头进行竞争。
李茂洪表示,弘亚数控部分产品的性能与欧洲品牌比较接近,性价比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一直以来,困扰弘亚数控快速发展的是产能瓶颈。近年来,公司持续实施扩产计划。目前,如果新投入产能全部释放,产能将翻倍。
不仅如此,弘亚数控还在扩充产能。其可转债已经获得证监会批文,其中3.5亿元用于高端产能扩充。
近五年来,弘亚数控盈利能力稳定,经营业绩实现了连续五年稳增长,其经营现金流持续净流入。
连续五年满产满销
弘亚数控的新一轮产能扩充正在起航。
去年12月18日,弘亚数控收到证监会披露,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获得核准,发行规模为6亿元,期限为5年。
根据此前披露的方案,可转债所募资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3.5 亿元用于扩充高端产能。高端智能家具生产装备创新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玛斯特。该项目于2019 年开始筹划,建设期为两年,智能新厂房A栋已于去年10月投产,目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每月3000万产值。公司预计今年产能投放可达6亿元以上。该项目规划产能为15-20亿元,计划在2023年实现满产。公司称,项目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高端自主生产能力,缓解产能负荷压力。
另一部分的1.2亿元用于高精密家具机械零部件自动化生产项目建设,提升零部件制造能力。项目生产的零部件将全部自用于公司产品。达产后将实现年产通用机架外壳2.6万件(套)及其他零部件30万件,有效改善公司过度依赖外协加工的经营现状,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还有1.3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根据弘亚数控财报披露,公司产能一直不足。2016年至2018年,公司基本上处于满销满产状态。2019年,公司产品产销量为12081台、12281台,产销率约为101.66%。当年底,公司库存量仅为859台。
2020年的情况如何呢?弘亚数控在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良好,预计订单能满足未来半年生产能力安排。这也意味着,公司仍然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近年来,弘亚数控也一直在扩产产能。
2016年,弘亚数控登陆A股市场,其IPO募资3.37亿元,所募资金用于高端数控家具制造装备产业化项目、高端数控家具制造装备产业化配套建设项目等。
李茂洪表示,未来三年,公司将重点扩充现有产品线的产能,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同时,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例如在自动化产线、包装设备、机器人应用等方面做重点战略布局,已有部分机器人应用项目落地。
弘亚数控的扩产计划似乎也得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认可。
去年初以来,弘亚数控的股价整体上呈现上扬态势。去年初,其股价为40.77元/股,去年11月6日最高达86.56元/股,随后有所调整。今年2月19日,股价为77.46元/股,累计涨幅为89.99%(均为后复权价)。
经营现金流或将连续七年增长
持续扩产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弘亚数控,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公开披露的经营业绩数据显示,2011年,弘亚数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亿元,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0.40亿元。2012年至2015年,上市前四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7亿元、2.93亿元、4.16亿元、3.76亿元,2015年有所下滑,下滑幅度为9.60%。同期净利润走势基本相同,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0.68亿元、1.08亿元、0.89亿元,2015年也出现下降。
2016年,弘亚数控闯关IPO登陆A股市场。从这一年开始,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至2019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4亿元、8.20亿元、11.94亿元、13.11亿元,同比增长42.12%、53.60%、45.59%、9.76%。同期,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55亿元、2.34亿元、2.70亿元、3.04亿元,同比增长74.01%、51.15%、15.31%、12.56%。
2020年,受疫情冲击,弘亚数控的经营业绩承压。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1.76亿元,同比增长19.40%。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6亿元、2.09亿元,同比变动-2.59%、0.03%。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3.30亿元至3.70亿元,同比增长8.43%至21.57%。
至此,上市后的五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
当然,上市后,弘亚数控通过外延式并购积极进行产业布局。wind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公司相继收购了Masterwood 75%股权、普瑞特机械25%股权、广州亚冠100%股、四川丹齿100%股权、丹齿精工部分股权、中设机器人12%股权等,合计耗资约4.40亿元。
上述系列并购后,弘亚数控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如收购意大利Masterwood公司,公司加码高端数控机械研发与生产,在国际木工机械行业中获得较高品牌效应。收购四川丹齿,完成产业链的上延,形成有效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