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风集团自动化加工中心
|
信发集团完善循环经济链条,将粉煤灰、煤渣、脱硫石膏等副产品作为原料,生产出效益可观的蒸压标砖、砌块
|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经过5年的发展,聊城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国41个工业大类,聊城有31个。2019年,全市近12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94.8%。制造业在全市税收中占比40%以上,支撑了全市30%以上的就业。目前已形成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十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在全国甚至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可以说,聊城经济发展的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2016—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9%。2020年疫情以来,全市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复产,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2月份的同比下降20.2%逐步回升,到11月份累计同比增长1.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三五”期间,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总牵引,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带动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跃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去产能,全市近百家企业淘汰各类生产线28条、设备589台(套),清理“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2019年底,关停可上缴税金1.33亿元的东昌焦化,压减焦炭年产能60万吨;唯一钢铁企业——鑫华特钢实施产能转移,涉及产能244万吨铁、270万吨钢。
扎实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化工企业评级评价、整治违规化工企业和倒逼企业进区入园等,化工园区数量从2016年的5个压减到3个,全部通过省政府认定;化工生产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496家减少到180家,打造出集约发展的新优势。实施产业集群攻坚行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鼓励引导企业匹配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由粗加工、卖原料向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方向转变。
目前,聊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聊城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聊城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均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产业已形成“上游连接海外、中游不断赋能、下游健全链条”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化工园区连续7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荣获“全省化工行业示范园区”称号;临清市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等称号;中通客车发展成具有年产3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二位,其中,中通氢燃料客车的市场占有率近两年稳居行业第一位;智能驾驶公交车成功实现公开道路测试。
与此同时,坚持大抓项目、大抓技改,引导企业开展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的“零增地”技术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工业重点技改项目500项,完成投资1237亿元。17个项目获国家和省政策支持,1个项目列入国家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实现全市工业强基项目零突破。2020年1—11月份,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4.1%,增幅居全省第3位。聊城智能化技改经验得到省市主要领导肯定。
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422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传统产业创新类)。
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蝶变”,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实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突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家、认定市级1613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11家;培育省级瞪羚企业25家。同时,10家企业入选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培育)企业;3家企业的5个产品入选“山东精品装备”;9个产品认定为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不断加强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塑造“好品山东·品质聊城”工业品牌,累计争创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2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8家,中通客车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两化融合”迈向更高水平
“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1家,省级40家,认定市级13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从2015年的47.1,提升至2019年的64.39。
全面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培育6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上云”企业破8000家。2020年全力推动5G新基建建设和5G融合应用,建成开通5G基站1656处,建设速度位于全省前列。主城区5G信号覆盖率达99%,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县城核心区5G信号覆盖率达95%。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城市综合治理等十大领域培育了聊云数据湖5G应用体验区、东阿阿胶5G智能体验工厂、中通客车“5G+无人驾驶”等一批成熟的5G典型应用场景。
积极培育本地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建设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1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3个省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4个省级5G产业及应用项目,3家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4家省级云平台服务商。聊城化工园区荣获“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东阿阿胶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聊城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支持产业低碳化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近200个,为全市工业绿色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8种,认定市级绿色工厂10家,中通客车被评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
加大工业节能节水先进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用力度,鼓励工业企业把绿色制造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攻关方向,争创了2个省级重大节能成果、4个省级优秀节能成果、5家省级节能先进企业,鲁西集团获评省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祥光铜业“能源集中管控节能实践”入围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清单,这也是中国铜业第一次站上国际节能环保领域的顶端。
积极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围绕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总结了以祥光铜业、信发集团为代表的10个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9个模式入选“山东省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13家企业获评“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临清市、茌平区入选国家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企业管理水平加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抓住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搭建有效的素质提升平台,通过组织高等学府进修、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2019年,全市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管理平台)普及率指数为60.45,全省排名第三位;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普及率指数为91.85,全省排名第四位。
经过5年的发展,聊城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国41个工业大类,聊城有31个。2019年,全市近12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94.8%。制造业在全市税收中占比40%以上,支撑了全市30%以上的就业。目前已形成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十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在全国甚至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可以说,聊城经济发展的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2016—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9%。2020年疫情以来,全市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复产,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2月份的同比下降20.2%逐步回升,到11月份累计同比增长1.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三五”期间,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总牵引,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带动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跃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去产能,全市近百家企业淘汰各类生产线28条、设备589台(套),清理“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2019年底,关停可上缴税金1.33亿元的东昌焦化,压减焦炭年产能60万吨;唯一钢铁企业——鑫华特钢实施产能转移,涉及产能244万吨铁、270万吨钢。
扎实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化工企业评级评价、整治违规化工企业和倒逼企业进区入园等,化工园区数量从2016年的5个压减到3个,全部通过省政府认定;化工生产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496家减少到180家,打造出集约发展的新优势。实施产业集群攻坚行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鼓励引导企业匹配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由粗加工、卖原料向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方向转变。
目前,聊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聊城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聊城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均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产业已形成“上游连接海外、中游不断赋能、下游健全链条”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化工园区连续7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荣获“全省化工行业示范园区”称号;临清市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等称号;中通客车发展成具有年产3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二位,其中,中通氢燃料客车的市场占有率近两年稳居行业第一位;智能驾驶公交车成功实现公开道路测试。
与此同时,坚持大抓项目、大抓技改,引导企业开展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的“零增地”技术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工业重点技改项目500项,完成投资1237亿元。17个项目获国家和省政策支持,1个项目列入国家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实现全市工业强基项目零突破。2020年1—11月份,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4.1%,增幅居全省第3位。聊城智能化技改经验得到省市主要领导肯定。
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422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传统产业创新类)。
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蝶变”,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实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突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家、认定市级1613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11家;培育省级瞪羚企业25家。同时,10家企业入选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培育)企业;3家企业的5个产品入选“山东精品装备”;9个产品认定为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不断加强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塑造“好品山东·品质聊城”工业品牌,累计争创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2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8家,中通客车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两化融合”迈向更高水平
“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1家,省级40家,认定市级13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从2015年的47.1,提升至2019年的64.39。
全面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培育6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上云”企业破8000家。2020年全力推动5G新基建建设和5G融合应用,建成开通5G基站1656处,建设速度位于全省前列。主城区5G信号覆盖率达99%,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县城核心区5G信号覆盖率达95%。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城市综合治理等十大领域培育了聊云数据湖5G应用体验区、东阿阿胶5G智能体验工厂、中通客车“5G+无人驾驶”等一批成熟的5G典型应用场景。
积极培育本地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建设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1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3个省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4个省级5G产业及应用项目,3家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4家省级云平台服务商。聊城化工园区荣获“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东阿阿胶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聊城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支持产业低碳化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近200个,为全市工业绿色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8种,认定市级绿色工厂10家,中通客车被评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
加大工业节能节水先进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用力度,鼓励工业企业把绿色制造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攻关方向,争创了2个省级重大节能成果、4个省级优秀节能成果、5家省级节能先进企业,鲁西集团获评省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祥光铜业“能源集中管控节能实践”入围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清单,这也是中国铜业第一次站上国际节能环保领域的顶端。
积极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围绕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总结了以祥光铜业、信发集团为代表的10个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9个模式入选“山东省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13家企业获评“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临清市、茌平区入选国家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企业管理水平加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抓住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搭建有效的素质提升平台,通过组织高等学府进修、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2019年,全市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管理平台)普及率指数为60.45,全省排名第三位;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普及率指数为91.85,全省排名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