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山东装备制造业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88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52.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3.1%,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四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增长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三位,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滨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比较优势突出,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00余家,涵盖了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农用机械等多个领域,初步构建了轻量化装备、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壮大了渤海活塞、九环石油机械、开泰机械、海忠软管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会议提出,在新发展阶段,要把工作重心和着力点进一步聚焦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聚集到科技创新上来,全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点、线、面、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筑牢高端装备“四梁八柱”,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创新补短板锻长板,实现“点”上带动。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参与各类重大创新专项,开展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进一步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实现重点突破。二是推动链长制和联盟建设,实现“线”上延伸。围绕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协同合作、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进一步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实现“面”上聚集。做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注重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要素有效聚集。四是努力打造优势产业生态圈,实现“圈”内融合。大力培育领航型企业,强化其在研发、品牌、供应链、集聚等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构建“领航+龙头”的协作融合模式,着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
会上,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工程机械、机床、海工装备五个联盟成立,并举行签约仪式。联盟将强强联合,共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国;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张立人;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熠;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昃向博;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所长付明玉等参加并作报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靖士宽;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张祝秀;副市长曹玉斌等参加并致辞。省工信厅、省科技厅、16市工信局、科技局有关负责人,省有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及省内外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