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喝罐装的饮料前,需要先拉开罐子上的易拉环,喝完之后,罐子或许还能回收利用,但很少有人会注意这个易拉环。就是制造这样不起眼的一件小东西,我们国家多年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模具。
陈亮,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的副班长,没事经常琢磨这个问题。“易拉环对模具的精度要求很高,一刀切下去既要非常薄,又不能断,必须有藕断丝连的感觉。”经过不断摸索,陈亮突破性地使用了模具制造常用工具以外的设备,填补了当时易拉环模具制造国产化的空白。
出生在宿迁农村的陈亮,2002年毕业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之后进入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学徒工。没有耀眼的学历,但陈亮相信,技术能改变命运。那时他在粗加工班组,干活的时候,铁屑飞溅,被烫到手是家常便饭。辛苦工作之余,陈亮自学自动化技术。
“我平时生活比较节俭,但买书却很舍得,还下狠心买了一台9000多元的电脑。一回到出租屋,就钻研起了软件编程。”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亮回忆,工作的第五年,机会来了。
当时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缺人手,陈亮被调到数控铣加工组试用。有一家客户定制的电视机高精度定位销,精度允许范围为2个微米,而车间里的老员工只能把精度做到3至4个微米,达不到客户要求,大家都很着急。陈亮一边留心观察老员工的做法,一边查阅资料、在电脑上编程模拟,研究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找出了症结所在,把产品精度控制在了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0。这一出手,震惊了全车间,陈亮也有了信心,迅速在数控铣加工组站稳了脚跟。
公司的聪明人很多,老师傅也不少,陈亮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无锡微研管理层的领导觉得:“陈亮身上有股子精益求精的较真劲儿。”
几年前,无锡微研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接了节能减排燃油喷射用微喷孔加工高精密设备项目。短短半年时间,陈亮及其团队就配合清华大学的研发人员研制了一台样机,靠的就是精益求精的技术。用陈亮的话说:“成功还是失败,往往就取决于1微米的差距。”2016年,这一设备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陈亮对机器的痴迷与执着。加工的时候,他听着声音,不断做记录对比,脑子里装着一批加工参数:转速、刀具磨损度……有些产品做了好多次仍不完美,陈亮就连吃饭走路都若有所思,琢磨着模具从哪里下手。“有的工友调侃我,你对机器比对老婆还好。”陈亮说,“这是与机器朝夕相处后的习惯性脑补。其实机器每天都在变化,只有摸透了它的习性,才能做出想要的东西。”
经过十多年的钻研磨砺,陈亮从学徒蜕变为技能大师,2014年荣获省、市企业首席技师称号、2016年获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我心目中的无锡工匠”、2017年获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及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成为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荣誉证书排满了整整一墙。
现在陈亮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传承上,每年要带三到五个徒弟。“我今年的目标就是把五个徒弟带出师,能够独立编程和操作机器。”陈亮说,“有的年轻人看到模具制造材料脏、工作累,就打起了退堂鼓。我不仅要在技术上手把手地教,还要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如今,陈亮带过的徒弟,一半以上都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前不久,徒弟陈小龙还当选蠡园开发区“最美工匠”。
来源:无锡日报,记者殷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