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惠仁,男,汉族,1954年生,辽宁省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机床行业资深从业者,曾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定代表人;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发表长篇史论性专业文章——《浅谈中国机床工业40年》。
第二阶段的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市场机制非但没有解决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问题,反而呈现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危险;第三阶段的专项实践也已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科技攻关性质的专项也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笔者的观点是,症结就在于我们对问题的本质缺乏科学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难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市场失灵”(注4: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称“市场缺陷”)。
按照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完备的、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可是这样的前提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对于具体的市场环境而言,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完备和不充分的缺陷,区别仅在于缺陷的多与少。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必将导致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出现低效甚至失效的状态,此即所谓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缺陷)有很多,一般包括垄断、外部限制、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领域等。
在中国本土机床市场上,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已经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市场失灵特征,而市场失灵的原因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进口产品和技术长期占据市场垄断地位,二是国家关切(公共品领域)与市场主体的优先目标出现错位。简言之,市场垄断和公共品领域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长期以来,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停留在个位数的水平上,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进口产品牢牢占据着,而作为核心技术主要载体的国产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则更低,国产和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十分悬殊。在技术先进且应用成熟的进口产品面前,处于后发追赶地位的国产产品的竞争力显得十分羸弱,完全不在同一个层级水平上。因此在这个市场领域内,竞争几乎仅发生在进口产品之间,而国产与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则完全被悬殊差距导致的市场垄断扼杀了。换言之,在这个市场领域内,所谓市场机制事实上是为进口产品准备的,国产产品几乎已被挤出市场之外。如果放任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则由于马太效应(注5: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或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现象)的作用,情况只能继续恶化,而绝不是相反,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数控之家网)
下面,让我们简单看一下马太效应是如何在这一市场领域发挥作用的。对比悬殊的竞争力差距不断抑制和挫伤市场主体(即供需两端的企业)的积极性,而缺乏积极性的市场主体反过来又促使竞争力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此循环往复,导致情况愈来愈糟糕。这就是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逻辑。首先看供给端主体——机床企业的情况。差距悬殊意味着消除差距不是一件简单的、短时期内就可以完成的轻松事情,相反,这是一件风险极高、投入很大、周期较长的艰巨任务,而且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承受多次失败反复和投入产出长期倒挂的耐心和能力。对于处在完全竞争性领域并已完全市场化的机床企业来说,其正常的决策逻辑当然是遵循资本和效率原则,效率、效益和成本永远是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一般不会把这样一项既无经济效益又要冒很大风险的业务确定为企业的优先目标,相应地也不会把企业主要资源押注到这个业务方向上来。近年来机床工业的实际情况是,涉足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将其确立为支撑企业生存发展优先目标的企业则凤毛麟角,多数企业对其定位事实上仅停留在技术跟踪、技术实力展示的低级层面上。其次看需求端主体——用户企业的情况。用户企业也不例外,其正常的决策逻辑同样遵循资本和效率原则,即便是那些处在国家行政垄断领域的央企(如国防军工企业),其本身也有特定的优先目标,面对国产与进口产品的显著落差,成熟先进的进口产品自然成为其优先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户企业的上述心态和选择,往往成为机床企业致力于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的致命障碍,由于很难找到用户肯为新产品做使用验证工作,机床企业辛辛苦苦的研发努力往往止步于样机阶段,长期以来,这已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与此完全类似,在国产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的用户使用验证方面,同样存在这样的一道坎。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上述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建立清醒的认识,还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多数国内市场主体在上述市场失灵问题上的心态和选择,因为他们的选择是客观合理的,因而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不在于这些企业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其根源在于国家的核心关切和企业的优先目标是不一致的,国家关切的首要目标是战略安全,而企业决策则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国家关切的意义固然重大,但是作为企业来说,还有着更加具体、更为实际的自身使命,所以优先选择后者是不难理解的,这是由企业本身的组织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优先目标的错位归根结底是组织职能的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有其客观必然性。事实上,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问题,已经明显具备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按照经济学原理,公共品领域的事情,已经不适合由市场主体来担当,必须由国家来主导。因此对市场主体不应该过多批评指责,也不要寄希望于说教和要求来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清醒认识上述客观存在和客观必然性,有针对性地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市场失灵不仅存在于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于新型技术研发体系领域,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过去的文章(注6:陈惠仁:“不忘初心,推动机床工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刊》2019年3月号)中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
新型举国体制是必然选择
前面的分析已经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在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是市场失灵造成的,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新型举国体制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与那些国家直接控制的重要战略领域(如航空、航天、兵器等国防军工部门)不同,现在的机床工业是一个充分竞争性、完全市场化的领域,其体制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该领域内的举国体制必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这正是“新型”一词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所以对此必须给予特别的注意。正如前面已经谈到的,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就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对于机床工业尤其重要。对于机床工业而言,新型举国体制既要注意纠正极端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过度市场化的倾向,敢于破除“市场无所不能”的神话,更要特别警惕旧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简单复制和回归。需要强调指出,由于举国体制的黄金时期发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第一阶段),所以现在再提举国体制,人们会自然联想到或怀念计划经济时代,一些人甚至可能产生全面回归的冲动,事实上,近年来这种声音是一直存在的,那篇“老无所依”的文章就反映了这种情绪,这是需要特别注意防止的倾向。把握好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普遍意义的前提下,承认“市场失灵”在一定范围内的客观存在,换句话说,市场失灵的客观性,决定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反之,如果不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和环节,新型举国体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这是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认识论基础。在这里,特别需要尊重科学、尊重市场、尊重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态度,仅靠激情是很容易走偏的。
新型举国体制具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相信大家还都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这里说的大家,不仅指机床工业本身,也包括国家有关政策主管部门,即便是强势进入机床工业领域的通用技术集团,也同样处于实践探索的过程当中。(数控之家网)
依照笔者个人的看法,机床工业的新型举国体制应该类似于国家的“一国两制”,或可称之为“一业两制”,即在机床工业领域内划定一个小范围的“特区”,在特区之内,实行特殊的举国体制(计划经济),而在特区之外的大范围内,则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框架之下,要搞好新型举国体制,首先要把握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具体讲就是正确把握好特区的进入门槛。根据前面的讨论,进入特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第一,国家战略必需且不能做到自主可控的物资和技术;第二,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和环节。就当前的机床工业领域而言,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就是“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和“新型技术研发体系”两件事,其中前者是国家战略痛点,关乎产业安全,而后者则是机床工业最薄弱的环节,涉及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鉴于专项的教训,还应该进一步缩小范围,即把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进一步限定在战略关键领域必需的范围内。
还需强调指出,搞好新型举国体制,首先要解放思想,过去我们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得益于解放思想,现在要破除市场全能的迷信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必须在认识和实践上真正做到“两个理直气壮”:一方面在特区之内,政府要理直气壮地担当主角,明确实行举国体制,也即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除了政府出手外别无他法,只有举国体制才能把国家意志和市场主体的目标统一起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要旗帜鲜明,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另一方面在特区之外,则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尊重和相信市场,放心地让市场做主角,而政府本身则要心甘情愿地当好服务配角,避免举国体制实施范围的盲目扩大,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
以上就是笔者对机床工业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解和认识。
几点具体看法和建议
鉴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专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下面对机床工业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出几点操作层面的具体建议:第一、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聚焦;第二、强化顶层设计和集中管控;第三、下决心打通最后一公里;第四、建设新型技术研发体系。下面简要地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聚焦
覆盖范围宽泛、目标集中度低、项目布局碎片化是专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专项投资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必须突出强调目标聚焦。在这里,聚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政策资源的聚焦;二是政策目标的聚焦。所谓政策资源的聚焦,就是要改变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局面,即把目前分散于多个部门,分别面向不同侧面的政策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统筹规划使用,以期求得投资效率的最大化。所谓政策目标的聚焦,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所选目标一定要同时满足前述的两个条件,如果仔细梳理一下就会发现,能够同时满足这两条的目标其实是很少的,机床工业绝大部分领域的事情都可以由市场机制来解决,这已被第二阶段以来的发展实践所证明。这里还要进一步强调指出,不是所有的高档数控机床及相关技术都可以列入政策目标,很典型的例子是轿车数控生产线,如按其技术层次和应用领域来说,无疑属于高档数控机床的范围,但是从其市场竞争力的实际情况看,已经不满足“市场失灵”的条件了。比如,济南二机床的轿车数控冲压生产线早已跻身世界一流强手行列,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高达75%以上,并已成功打入美国本土市场。其实不仅是轿车冲压生产线,近些年来,主要由于国产钣金加工类机床产品的技术进步,我国成形机床领域的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与国外强手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并且这个势头还在持续发展中。在这里不仅不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而且恰恰相反,其依靠的主要进步动力正是来自市场的竞争机制。也许很多国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已明显感受到一个事实,即近些年来,国产汽车和白色家电等产品的外观(钣金)质量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与进口产品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了,但是多数人可能不清楚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我国成形机床领域的快速进步。因此,这里谈论的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实际上主要指金属切削机床领域。具体讲,新型举国体制需要聚焦的目标范围包括:
1. 高档数控机床
(1)各种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2)精密/超精密数控机床。
2. 核心技术(与上述高档机床相对应的范围)
指数控及伺服驱动系统、五轴头、数控转台、动力刀架等功能载体和关键零部件。
3. 基础共性前沿技术
以上可以概括为机床工业领域的“高核基”。
以上这些涵盖了机床工业领域真正的“硬核”技术,是我们实现自主可控目标的最大障碍,不论是曾经风靡一时的“ⅩⅩ4.0”,还是那些当下倍受追捧的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和无人化工厂,也包括时尚前卫的“ⅩⅩ化转型”,都无法绕过这些硬核障碍,更谈不上取而代之了。
第二,强化顶层设计和集中管控
纵观专项实施过程,各方面的主要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了自下而上的具体项目上,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则被严重忽视了,尽管也有N多种诸如可行性研究一类的文本,但那些也仅仅是文本而已。顶层设计薄弱和管理松散是专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又一突出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强调顶层设计和集中管控。具体讲,要突出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即“三化”):一是结构系统化,二是过程一体化,三是管控集中化。首先是结构系统化。几年来,专项管理部门一直承受着外界尤其是上级对其诸如“显示度不足”等批评,使其倍感压力。其实,除了覆盖面宽泛、项目布局过于分散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导致显示度不足结果的重要因素至今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那就是其项目结构严重缺乏系统性。从结构上看,专项至今已经布局的600余个子项目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平面矩阵”,子项目之间客观存在的层次关系、从属关系等内在逻辑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最后形成了大量独立子项目的简单堆砌。这种项目结构与举国体制管理特征是格格不入的。在这种明显缺乏规则的项目堆砌中,子项目之间没有纲目之分,当然做不到纲举目张,因此显示度不足就是难以避免的结果。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要把目标子项目归纳梳理成逻辑关系清晰的“树状结构”的项目群,这样的项目结构才适合于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此即结构系统化。其次是过程一体化。专项属于科技专项,其针对的目标主要是技术研发环节。实践证明,对于高档数控机床这类应用技术而言,差距和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研发环节,同样存在于制造、试验测试和使用验证环节,不仅存在于主机本身,更重要的还存在于作为核心技术主要载体的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上,因此要求把技术链和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连接起来,相应地把各环节涉及的功能主体紧密组织起来,统筹规划、一体管控,此即过程一体化。最后是管控集中化。有了任务目标的足够聚焦和任务结构的系统化及任务过程的一体化,就为大力强化管控的集中化创造了实施条件,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调配,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专项管控松散无力、效率低下的管理现状。在这方面必须突破一些认识误区和观念障碍。数控之家网
第三,下决心打通最后一公里
就机床工业而言,一款新产品或一项新技术的完整研制过程包括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试验测试和使用验证几个环节,其中的使用验证环节还应该分为内部和外部(用户)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需要多次重复上述过程才能使产品或技术逐步达到成熟(商品化)的目标,这是技术进步规律,也是业界常识。很显然,上述过程中除了用户使用验证环节发生在需求端外,其他环节都是供给端的内部环节,而这里所说的“最后一公里”,指的就是最后的使用验证环节,特别是指用户使用验证这一外部环节。长期以来,国家政策资源更多地关注供给侧的内部环节,尤其是研发和制造环节(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比较而言,对使用验证环节特别是用户使用验证环节则相对忽视,不仅政策支持力度小而且操作性很差,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用户根本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往往选择购买技术成熟的进口产品,谁也不会选择冒很大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去义务承担无利可图的使用验证工作,换句话说,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用户已经没有为后来者提供试错空间的动机和理由了。然而,正是由于用户的这种心态和选择,自主研制的高档数控机床很难获得用户使用验证的机会,多数的研发成果往往止步于这道坎,最终沦为烂尾项目。因此业界有人称这最后一公里为“死亡之谷”。要想跨过这道坎,不能完全依赖企业的大局观和国家情怀,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力量,为那些已经做足了内部功课的研发成果,提供市场使用验证的机会和平台。建议将更多的政策资源投入到市场环节上,即把资金直接补贴给用户,补贴的力度要达到用户能够感受到有利可图的水平;对于国有性质的用户企业,应该实行采购配额制度并采取国家采购的方式,从而真正调动起用户企业参与使用验证的积极性。实际上,这种方式的成功案例已经存在,2016年,大连光洋集团在专项的资金支持下,与航天科工集团某所签订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批量订单,正是在用户的大力支持下,光洋新产品存在的大量技术质量问题才得以充分暴露,同样是在用户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大部分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从而使得光洋的新产品朝着商品化实用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倘若没有用户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光洋新产品内在固有问题的暴露和解决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其命运也许和多数国产同类新产品一样——止步于死亡之谷。虽然这件事在专项中属于比较特殊的案例,但却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我们应该从这一案例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数控之家网)
第四,建设新型技术研发体系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机床工业逐步建立起了以门类布局完整、层次分工合理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研发体系,这一体系基本覆盖了机床工业的主要技术领域,在我国现代机床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机床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与计划经济相伴而生的旧体系很快就被打破了。但是在旧体系打破以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系迄今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就当前机床工业的整体而言,新型技术研发体系已经成为最短的那块板和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建设新型技术研发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另一篇文章(注7:陈惠仁:“不忘初心,推动机床工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刊》2019年3月号)中,笔者曾对机床工业技术研发体系的现状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还根据机床工业的产业特征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新型技术研发体系的具体方案,即“双主体(大型企业+专门研发机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要建设这种结构的技术研发体系,除了需要对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国家投资建设专门研发机构。
总结起来讲,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我们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了比较完整的机床工业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结构基础,这一时期,我们主要依靠的是计划经济制度和相应的举国体制;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我们主要依靠中、低档产品实现了经济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直至成为世界第一机床制造大国(2009年),在此过程中,发展动力则主要来源于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我们现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有了过去十年积极探索的成果基础,如果再用二十年时间,我们能否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进一步实现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目标,真正成为世界机床制造强国?而实现上述目标的正确路径又该是什么?笔者相信,只要路径正确并始终如一,上述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条正确的路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由举国体制到市场机制,再由市场机制到新型举国体制,表面看似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绝不是也绝不应该是历史的简单重复或回归,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迭代跃迁,是事物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在机床工业领域的必然体现。
围绕着中美关系的剧烈变化,我国所处的国际发展环境日益严峻复杂,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及时做出了积极的战略选择和调整,明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针。不难预期,国内国际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必将随之发生全面而深刻的调整,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势必会更加凸显,国家在机床工业领域的核心关切——高档数控机床及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也必然会愈加紧迫。在笔者看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不仅显著增强了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紧迫性,同时也会有力改善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可行性,因此机床工业已经到了高举新型举国体制这面旗帜的时候了。
2020年4月完稿
2020年8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