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数控之星 » 正文

杨广明:给机床“看病”的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0  作者:数控之家

在沈阳机床厂某装配车间里,杨广明正在指导工人们进行装配作业。杨广明,56岁,最高学历是初中,现在是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一车床产品线经理。在这家企业,他已经工作了38年。他的100多名徒弟们的学历则大多是大学本科或专科。每每谈到他,徒弟们满是敬佩和尊重。

 

11月3日,全国技术能手、沈阳机床的技术骨干杨广明(右二)与工友一起钻研技术。

高级技工成长不易

“我刚上班的时候,也是先跟着师傅学。那会儿师傅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杨广明说,他从钳工做起,钳工是装备制造业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工作,“各个工种都离不开钳工,钳工门槛不高,技校毕业都能做,但要做好钳工,非常不容易。”

杨广明介绍,他刚上学那会儿,要学锉、锤、锯、刮、研等钳工的基本功,“可别小看这些基本功,这是一个钳工必备的看家本领。拿打锤来说,出徒的时候,我们得经过考试,先拿布把眼睛蒙上,右手抡锤,左手把铲,锤落在铲子把上,只允许你砸三锤,要把手指粗一根钢条铲断,这才算出徒。”

11月3日,在沈阳机床厂某装配车间里,杨广明(中)与工友交谈。

为了练这项基本功,杨广明曾把自己左手砸骨折过。“这个行当不容易,到我这个岁数,十根手指能保全的不多,一分神儿,就容易出事故。”

除了基本功,理论知识同样重要。入厂后,杨广明白天跟着师傅学手艺,晚上捧着书本自学理论。“每周末我就骑着自行车去沈阳工业大学参加培训班,周周不落,向老师请教,跟同行切磋。”就这样,他一点点学会了看图纸,弄懂了机床运转、维修的理论,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工。

加班加点把机床“治”好

平时,杨广明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机床“看病”。工作30多年来,他已经请不清自己到底修过多少台机床了。

“时间长了,跟机器就会有感情。它就像你养的一个宠物。机床坏了,就像小动物生病了。把它们修好,自己心里也高兴。”杨广明说。

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一台机床坏了,杨师傅就必须加班加点修好,因为机床一停,意味着企业生产“停摆”,“有的企业一台机床停一天,损失好几百万,耽误不得。”所以,30多年时间里,杨广明加班加点工作是常有的事儿。

前不久,沈阳机床厂引进的一台日本机床出现精度走失,如果从日本请专家来,一要经过与厂家的对接、专家来华等复杂程序,二是产品过了保修期,日本专家来的收费要“按小时、收美元”,成本很高。

杨广明自告奋勇,带着他的团队,加班加点连续攻关,经过10多天的研究、维修,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给厂里节省了不少费用和时间,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更有底气了。”

“我不能走,也不想走”

30多年来,杨广明为企业创造价值近亿元,早已成为企业设备维修方面离不开的“专业医生”。

杨广明的徒弟薛宗财介绍,杨师傅凭借着对技术的钻研,自学了《中国机械设计大典》、《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实用维修技术》、《液压原理与设计》等近20本专业知识书,积累的设备维修资料共十余本,数十万字。

他不仅创造了数十种维修技术和维修方法,还大胆探索,使数十台设备起死回生,并与同事一起对数百台老化的进口、国产设备实施了数百项大型改造工作。

他先后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沈阳市“盛京大工匠”。

这样的高级技工,历来是各个装备制造企业抢手的“香饽饽”。杨师傅说,一直有很多企业想高薪请他“跳槽”,但都被他拒绝了。“他们出的工资,是我现在收入的2-3倍,但是这么多年,是沈阳机床培养了我,国家也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不能走,也不想走。”

杨广明说,这几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进步很快,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我也在加班加点地学习,要努力跟上这个时代,不能被时代甩在后面。”

“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这让我们很振奋,也看到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希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出彩,这个国家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好!”杨广明说。

 

 
 
[ 打印本文 ]  [ 我也发一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升级会员 | 联系客服 | 广告合作 | 广告位图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蜀ICP备2021024440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