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烈初新书发布,以下是沈烈初在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今年正86岁耋耄之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学习、工作及生活在这70年的全过程,有幸参与、目睹了世界与中国百年大变革的大部分时序。我经常定位于一个退休的老者与回归到一个草根知识分子,与各方没有利益牵连。
一、反思
在这一段时间中,有幸学习与观察世界G7(或G8)及其他部分发达国家各行各业制造业至少600-700个企业。同时有幸观察了这些国家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有关管理装备工业的政府、协会、学会等部门,经历了工业2.0到工业3.0工业化全过程,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国内我也经历和观察了工业1.0、工业2.0及有条件的大中型、外向型企业全面建设工业3.0的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或两化融合,工业4.0还是一种设想或试水。这一段时间中我也亲身参加了产、学、研、政领域的工作,有机会观察学习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至少达二三千家。同时,有机会与很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会及协会的领导、学者、专家进行研讨。这些经历使我对工业1.0、工业2.0、工业3.0的时代特征有了深刻认识,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属不易。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仍处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阶段,工业1.0、工业2.0、工业3.0时代的企业都存在着,大量企业还处在工业1.0、工业2.0时代,加上区域发展更加不平衡,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难度就更大了,需要国人加倍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工业互联网、互联网+与+互联网、数字化与数字经济、大数据与云平台、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通讯技术也由2G到3G、4G,目前正在由4G向5G过渡。宇航、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爆发性的发展,人们都跟不上,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智能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已经实施6、7年了,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使其发展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加健康地快速发展。
我先把几个时代的特征简述如下:
工业1.0:机械化(蒸汽机发明),十八世纪;
工业2.0:电气化、半自动化(硬件控制),电力、电机装备的出现,十九世纪;
工业3.0:数字化、网络化,即信息化,可以出现全自动化或者无人化(少人化)企业与车间;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PLC等发明,有可能用硬件与软件进行控制,集中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爆发式增长,引起新技术革命。
工业4.0:即信息化+人工智能=智能化。
制造业智能化的三个领域
装备产品的智能化控制,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控制);
装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三化管理);
用户服务的智能化(售前售后、定制化及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在线检测,提高用户使用水平,产品的健康检查,实施升级提高或再制造等),即产品全生命周期(PLM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二、经历
改革开放40年中我就关注研究机械工业(装备工业)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比较系统阐明我的思想的有3篇文章:
1、1985年发表的“新技术革命与机械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机(械)电(子)仪(传感器)一体化概念,并提出3个结合:工艺与装备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
2、2015年五一劳动节发表“读《中国制造业2025》与德国工业4.0后的思考”,特别分析了中德两国官员、学者、企业家等之间不同的理解,包括:战略目标、制造业的基础、两化融合水平、领导与员工等人员的素质、制定的方法,德国是自下而上,中国是自上而下。
同时,提出几个可商榷的问题:(1)CPS系统的理解;(2)人工智能概念;(3)两国工业进程的差异;(4)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理解不同;(5)传感器与数字采集,即数字化的实践等。
3、2016年6月,撰写了“装备工业实现智能制造认识上的疑问与思考”,包含以下内容:(1)装备控制的“三化”(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下同)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三化管理”应齐头并进等有关问题;(2)实现智能制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要靠企业自己的内生动力推进;(3)应正确对待实体制造业与虚拟制造(即数字双胞胎或孪生数字技术,仿真技术或CAE);(4)德国信息化架构RAMI4.0与中国版4.0架构的比较;(5)不同工业化阶段,决定了智能制造的切入点不同,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即一厂一策);(6)标准化和规模化是智能制造实现的基础,并提到我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中精益生产与准时化管理方面差距更大;(7)对于如何看待“智能制造工业园”,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会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8)软件、传感器与系统集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9)关于智能制造深层次的工作:标准、安全、培训、监管、资源、效率等。
三、探讨
中国工程院在2017年提出“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并提出“新一代智能制造”概念,我进行了仔细研读,收获很大,但仍有一些疑虑,因而我在2017年12月提出了“关于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八点建议”。
在以后不到两年中,结合我在过去四五年中考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二三十个两化融合案例并剖析,加上过去几十年对国内外数千个企业的记录与记忆,一共撰写6篇“论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文章,期望得到行业内专家的指正与切磋。技术发展要因地、因时、因发展不同的阶段而实行不同的发展战略,不要一刀切,以这种运动式的方式发展新技术,可能带来很不理想的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智能制造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推进,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专、做精、做强,每个企业有着自己的杀手锏立足于行业之林、世界之林,不是所有企业要做大,也不可能都做大,要形成制造业结构的“金字塔”,由大多数中小企业组成坚实的基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这几十年来,我采用实践论、矛盾论、系统论与控制论“四论”来观察世界、分析企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我观察事物及企业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加上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研判与剖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其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改革调整辩证地统一起来。新的生产力要求企业的上层建筑,包括企业文化、思维方式、管理模式、产权关系等都要优化,使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加速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每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时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将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
去年下半年,由原机械部陆燕荪老部长提议,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石镇山副所长等几位博士、专家认真编辑、修改,由机械工业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本书《智能制造反思与期望》,并荣幸请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写序,我实在担当不起,在此我对这些领导表示深深的敬意与谢意。这是我正式出版第一本专业论述,我将倍加珍惜。
出书的目的是请有关的领导、专家、企业家、技术与管理人员指正并切磋,引起大家的讨论,我将虚心听取行业内读者的指教与批评,共同推动作为实体经济基础的制造业的发展,在习主席新时代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做一块小小的铺路石,以此表达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沈烈初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