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机器有我的一份,再过阵子,所有权就是我的了。到期后,我可以租给老板,也可以在外面卖掉!”昨天,记者随宁波市总工会工作人员在慈溪采访时,听说了这样的好事——员工不用出一分钱,就能成为车间设备的“二东家”。这在宁波是首创,全国也挺少见。
这家民企老板乐呵呵地说:“看起来是我亏了,实际上,员工赚了,我赚得更多。”
签完设备归属协议
庞师傅感觉不一样了
慈溪嘉利机械实业有限公司是家只有100多人的企业。老板陈百亨说,在慈溪,像他这样的公司只能算“小微企业”。“不过,我和员工都觉得挺好的,效益也不错。”
上午10点,记者来到车间。50岁的车工庞成相正小心翼翼地吹着车床上的灰,又仔细擦了一遍。随后,他拿出润滑油,给机器做保养。看起来,他面前这台AC6140型号的车床还挺新。记者也经常到轴承生产车间采访,这样小心呵护机器的工人挺少见。
“庞师傅,这台机器用了几年了?”
“快10年了!”
“10年啊,不可能吧,看着挺新的呀。”
“是啊,七成新足足有的。”他放下手里的油壶,看着面前被打磨铮亮的机器挺自豪,“这机器也有我的一份,平时戴了手套才舍得摸。”说起机器有他的一份,记者有些疑问,难倒工厂买设备员工也凑钱了吗?一询问才知道根本不是。
原来企业有份协议,协议里注明公司同意将这台价值4万元的机器由庞师傅管理使用10年,到期后,这台机器归庞师傅所有。签完这份协议,庞师傅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机器我也有一分子,保养得越好,我就能赚得越多。”
以前车床3年报废
现在用15年没问题
怎么保养机器,成了庞师傅用心琢磨的一个问题。
“我们做计件的,以前只顾速度,哪管得上保养机器啊。变成我的了,我就爱惜啊。平时都带手套的,舍不得磕到。有时候,别人要用,我都在旁边看着,怕万一弄坏了。”庞师傅说,这台机器快到期了,马上就要成为自己的了。至于如何处置,庞师傅怎么算都是有赚头的。
“我打听过了,这几年设备价格也在涨,我这机器还有七成新不止,卖的话,少两万块。要是租给公司,一个月能赚1000多。”
董事长陈百亨说,以前一台机器三年就报废了,不仅如此,平时还要经常请外面的师傅来修理,花钱又耽误生产。那么庞师傅的这台机器呢?“小修有的,平时我自己就可以了,还没请外面的人大修过。保养得好,就不容易坏了。”庞师傅说,根据协议,请别人小修的话,自己要掏3成修理费。为了鼓励员工爱惜机器,公司还统一制订年度检修费用标准,对于设备保养得当省下的维修费用,60%奖励职工。
据了解,现在公司10%多的员工成了机器的二东家,贵的一台价值15万。嘉利的设备资产超过3000万元,下一步,公司将逐步把设备全部“出让”给职工。
老板的算盘怎么打的?
省下的维修费和提升的产品质量
这是花再多钱都买不来的
民营企业,按理设备应该归老板所有。机器到期后归员工,老板不是亏了吗?但陈百亨说他赚了,而且赚得比员工多。
“除了省下的修理费和买新机器的费用,主要的是,作为铁道部定点企业,设备状况和职工的用心程度让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了,这是花再多钱都买不来的。”陈百亨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亏本生意,陈百亨和员工做了不少。
公司有协议,每年的利润,员工占7成老板占3成。“有人说我亏,不亏的。我自己也是从工人做起的,要是厂里赚多赚少不关我的事,哪有积极性。现在年500万利润,我分150万。第二年,可能就有700万利润,员工分得多,我也能多分60万,一年比一年多。”
每年上半年,公司都会登记下半年哪些员工的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要上小学了,都由老板出面出钱搞定;每天下午4点半,公司就下班了,员工能早些回去接孩子准备晚饭;每周六的员工接待日,开劳斯莱斯的老板会耐心听员工吐槽……
“看起来,我这个老板亏了不少,实际上都是赚的。一台机器一天产出多少能算出来,一个人能产出多少是算不出的,人是无价的。其他厂一台机器要3个人,我们一个员工能管着3台机器。很多员工,都在这里做了20多年。”